[重新思考]皇帝: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

點閱:878

其他題名:重新思考皇帝 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

作者:胡川安編著

出版年:2019

出版社:時報文化

出版地:臺北市

集叢名:History:43

格式:EPUB 流式,PDF,JPG

頁數:248

字數:107806

ISBN:9789571379005

分類:人物傳記  SDG16 和平、正義及健全制度  

內容介紹
 
中國為什麼需要皇帝?是過去式嗎?
我們如何思考皇帝對當代的影響?
皇帝夢為什麼那麼吸引人?
兩千年的帝制,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一部分,或許也影響著我們的未來。
 
◎秦始皇一統六國,建立中國史上第一個帝國秦朝以來,皇帝就成為帝制中國統治者的稱號。
◎宋代的宰相並不是一人,應該視為以宰執為主的行政團隊,皇帝的行動並沒有想像的自由。
◎清代因為奏摺制度的實施與軍機處的創建,權力集中因而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皇權獨裁的顛峰。
◎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,「皇帝」從不可缺漏的核心,成為應該被放棄的選擇。
 
從秦始皇創制開始,皇帝就成為帝制中國統治者的稱號。在長城以北的內亞也出現了由單于領導的匈奴帝國。後來征服中國的內亞統治者,如遼金元清等征服王朝,其統治者也採用了皇帝的稱號。皇帝不僅存在於中國本部,甚至影響到了週邊文化與民族。
 
漢唐間的轉換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變化,宋代的皇權歷經五代十國軍人以兄弟、義子武力獲取天下的經驗教訓,獲得權力之後至少在趙匡胤始,開始做得不只是收歸軍事、財政、地方兵權、政治,而是將權力核心緊緊抓在中央,並且強化自身訊息的溝通管道。
 
從宋到清,經歷了遼金元等異族統治,清代既是異族統治,又沿襲了部分明代的皇帝制度。雍正年間,因為奏摺制度的實施,軍機處的創建,皇帝可以事無巨細地掌握臣工言動,權力集中,因而被歷史學者視為中國歷史上皇權獨裁之顛峰。
 
清末民初的中國,面臨的是一急劇轉變的時代。上從國家型態、政治運作與思想文化型態,下至日常生活方方面面,皆被人們重新思考、檢驗。傳統中國的皇帝制度,自是各方人士的論爭焦點。
 
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,中國有皇帝,日本有天皇,兩者都是世襲制,通過中國與日本的比較,了解其中的差異與獨特性,讓讀者更能把握中國歷史的獨特性。
 
本書特色
 
在過往學術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思考,採取多元視角且帶有歷史的縱深,透過最新發掘的考古資料與史料,還有個人的傳記,從不同的角度,動態的理解皇帝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的重要性。

作者介紹
  
胡川安
 
生活中的歷史學家,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,喜歡從細節中理解時代、從生活中觀察歷史。由於興趣龐雜,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,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,後取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系博士。目前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,「故事:寫給所有人的歷史」(gushi.tw)網站主編。
 
著有《和食古早味: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》、《絕對驚豔魁北克:未來臺灣的遠方參照》、《東京歷史迷走》等書。
 
FB粉絲頁:胡川安的Life Circus

  • 序:如何理解中國皇帝?/胡川安